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期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在我院圆满结束
发布人:美术与设计学院  发布时间:2016-11-08  动态浏览次数:4

      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期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在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圆满结束,并在学院美术馆隆重举办了结业典礼暨培训成果展。238幅手艺细腻、剪工精巧、造型新颖、艺术性强的剪纸作品及具有创意设计、美观实用的剪纸衍生品布满了美术馆。此次成果展推出了剪纸与陶艺设计、剪纸与扎染设计、剪纸与皮包设计、剪纸与茶台设计、剪纸与产品、剪纸与陶片、剪纸与服装设计等作品,既饱含了传统韵味,又兼具了现代风格与时尚美感。第二期52位非遗传承人学员在为期四十天的培训中,在学习传承剪纸传统技艺的同时,突破传统观念、创新表现形式,挖掘剪纸艺术多重价值,拓展、丰富剪纸艺术主题,使剪纸元素融入现代生活与社会,转换成为丰富多彩的新型工艺品、装饰品和艺术品,为剪纸艺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成功尝试与有益探索。

      第二期培训是立足于首期培训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扩大非遗传承人群培养范围,深化培养理念,创新课程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围绕了“知情、知艺、知辨”教学方针,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人文素养、传统技艺、艺术实践、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培养,开发对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表达和运用。同时,有效将传承人培训纳入学院常规教育计划体系,持续对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水平和能力提供支持智力和文化供给,并固化非遗培训成果。

      第一,提升理论修养,倡导文化自觉
      学院聘请非遗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文化辅导。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管理处处长、现任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兰静教授为全体学员讲授《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概览》,使学员们对非遗概念、特征、范围、表现形式;《公约》、《非遗法》的内容;传承的现状等有了系统性、理论性的认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几点思考》中,向学员们传达了继承传统并不断创新传统从而成功进入生活是完全可行的,现代与传统不是对立,而是对称,相融,共赢的思想。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乔晓光“知情、知艺、知辨”的思想,始终贯穿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既为民族传承,又为生活创新”的观点,使学员们在他的带领下,自觉的由知识学习到技能塑造再到创造创新。还有优秀的剪纸传承人郑蝴蝶、东北地区萨满文化的专家刘延山等大师的切身讲授,一系列的艺术理论辅导增加了学员们的理论水平,提升了文化自信,对传承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探寻多重价值,激发传统创新
      学院在培训中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剪纸衍生品课程,带领学员们对剪纸艺术的多重价值进行探索与挖掘,尝试将剪纸从单一的观赏型向实用型,应用型等多领域转变,使纸质艺术转化为贴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日常实用品。学员们分陶艺组、服装组、扎染组、产品设计组、瓷片组、木雕组、皮革组等进行学习,在对剪纸艺术的跨界中,学员们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到了剪纸语言的表达方式,丰富了剪纸的创作方向,并且在设计创作中使学员的艺术设计思维和社会需求进行了的有效接轨,强化了学员们的产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剪纸衍生品课程开发了传承人们的创意思维,激发了他们创新创作的热情,使剪纸艺术在他们的自我探索与创造中,源源不断的焕发着崭新的生命力,更让剪纸艺术成为一股文化产业力量,在文化市场的发展中寻找并能占据广阔的空间。

      第三、精心研发课程,注重因材施教
      学院精心研发培训课程,因材施教,结合传承人们的不同的技艺背景和流派特点,安排了极具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内容。既有原汁原味的具有民族和北方地域特色剪纸的内容安排,又有饱含现代理念和气息的内容设计;既有对传承人们美术设计和应用技巧的训练,又有对审美素养和创意能力的培养;不仅让学员们在课堂内进行切磋与探讨,又在课堂外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培训中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内蒙古剪纸和民族色彩的北方萨满剪纸课程,使传承人们学习到了多样的传统技法和创作理念,既更深入的了解了北方剪纸的发展,感受到了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及内涵,更提升了对剪纸这一文化象征和精神符号的理解,使他们对剪纸创作有深刻的领悟。

      第四、树立传承责任,培养文化力量
      传承人们走进了大学课堂,通过自身的剪纸表演与讲述,唤起了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责任和文化力量,使他们从一名文化的持有者变成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传承人们还与学院的研究生们进行双向学习与互动,形成了“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既让传承人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拓宽眼界与知识面,又使研究生们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掌握创作要领及技法,通过合作彼此之间跨越了文化的障碍,增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年轻的文化学者进入文化传承的队伍之中。

      第五、重视理论建设,固化课程成果
      用记事的方式记录传承培训项目,学院课题组以切身体验编纂成书,图文并茂,全程记录,并对东北及辽沈地区非遗国家级、省级剪纸传承人进行田野记事并分类保存。重视非遗培训项目的理论成果积累,及课程成果的总结归纳。实现了十本培训项目教材的编写,并计划实现出版两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术著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文论五十篇。
      重视理论引导,举办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辽宁美术教师剪纸人才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理论研讨会,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和传承人培训创作设计成果展展览等,举办的东北三省剪纸创作与设计高峰论坛得到了东北剪纸界以及民俗界的积极关注,学院张鹏院长作为学术主持介绍了培训教学的基本理念,特别是他的非逻辑思维指导下的培训课程建构引起学者们的激烈的讨论。传承人们也在理论研讨会及学术论坛中积极互动,认真领会学者们的学术引领。

      第六、推广文化成果,提升艺术影响
      培训组成员及学员相关的培训成果,在国家经费的资助下定位为职务作品,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按国家职务作品的版权相关规定可进行宣传、转载和使用,并实现优秀剪纸成果国外巡回展览,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宝贵学术财富。学院非遗传承人培训成果,得到了文化部等单位的高度重视和肯定,首期成果于今年9月在山东济南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成果展,并参加文化部第四届非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成果展。学员的剪纸作品还将送出国门,选送到美国、英国、意大利等的高校中展览,走向国际传递剪纸艺术的艺术风采和文化魅力。

      美术与设计学院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实现了辽宁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普及培训基地零的突破,将始终以东北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为职责,不断创新东北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模式,研究东北地区非遗文化传承方法和途径,发挥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文化作用和社会作用。并以自身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成为东北及辽沈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项目传承、挖掘、保护、培训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