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在我院开班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4-04  动态浏览次数:35

      4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班在沈阳师范大学隆重开班。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乔晓光、辽宁省文联副主席付晨明、辽宁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孔峰、辽宁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正处级调研员王秋鹏、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刘蕾、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夏敏、学科与科研处处长邵永运、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张鹏、书记梁宗华及全体培养班老师、学员、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近500人参加了启动仪式。仪式由美术与设计学院张鹏院长主持。
      仪式上,省教育厅孔峰处长宣读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立项通知书》,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申报的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训》,经国家艺术基金中心组织专家评审,申报成功,实现了学校获批国家艺术基金的零突破。随后,省文联副主席付晨明与夏敏副校长共同为培养基地揭牌,标志着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活动正式开始。

      夏敏副校长对各位学员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对关心支持此次培训活动的各级领导表示感谢。他说到,学校利用艺术教育资源优势,不断打造有基础、有潜力、有特色、有优势的艺术文化项目,提升我校艺术学科专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积极培养艺术人才,积极打造文艺力作,积极为推动东北地区民族艺术发展发挥社会作用和文化作用。学校以“高规格、高起点、高要求”为标准,从培训方案的制定、组织管理、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多了大量精细的准备工作,希望各位学员能够收获知识和友谊。

      最后,各位领导向参与培训的专家、学者及教师们颁发了聘书。

      “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是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与关东风情相结合,依托东北地区的地产资源和文化资源,立足于东北独特的地域特征、丰富的民族形态、鲜活的民俗风情,将非遗传统技艺和当代剪纸艺术形式相融合,将关东风情剪纸建设成为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为东北地区文化建设和发展培养一批既有艺术造诣,又有创新意识和时代感的艺术精英,创作一批极具地域风情,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力作,进而推动东北民间美术文化事业稳步前进与发展。

      学员来自东三省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艺术院校、基层文化馆(站)的优秀民间剪纸艺术创作人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群,其中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5人,具有省级项目的传承人17人,国家级民协会员3人,省、市民协会员10人。集合了东三省关东风情民间剪纸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代表性传承人及校美术与设计学院优秀师资力量。梳理关东艺术民间剪纸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及技艺特点,整合艺术资源,运用高校学术优势和教学资源,从对学员们的人文素养、传统技艺、艺术实践、艺术创作等培养方向入手,将他们从剪纸的实践者,培养成为文化的持有者和传播者,使他们在传承剪纸技艺之外,能普及和传承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成为生活的创意者和创新者,使他们能够将传统剪纸艺术和现代设计相结合,融入现代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培养成为艺术的推动者和发扬者,能够不断焕发创作出剪纸艺术精品的活力和生命力,为推动东北文化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学院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著名教师、学者莅临培训班指导,他们结合中央美术学院两次非遗研培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与培训师生们展开丰富的交流和互动,使他们获得专业性高,针对性强的指导。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教授受邀对培养班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文化讲座和学术指导。乔晓光教授与师生们分享了“三知:知情、知艺、知辨”的概念,即“文化要知情,技艺要知艺,发展要知辨”,要了解多民族社区非遗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禁忌,对非遗的传统手工艺要了解,要有对技术与民艺品质的判断能力和甄别力,要知道传统技艺的评价原则,要能辩证的对待继承和创新,要以社区的社会发展需求为主体,尊重和发挥传承人的才能和潜能。学院还邀请了国内在关东剪纸艺术领域的优秀继承人进行亲身示范、交流、指导,使学员们生动鲜活的学习到了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经验。学员们也通过知识学习和文化交流,开阔了文化视野,培养了文化创新意识,提升了文化修养和思考能力。

      为让学员在教学中认识到自身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坚持传承的意义,并在大学生中推广剪纸艺术。学院邀请他们走上大学讲台为学院各个年级的学生们讲授自己的传统和技艺,为学生打开了一个鲜丽的民族的艺术新天地,吸引学生关注剪纸文化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和艺术灵感,让学生们零距离的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也为学生们的艺术学习和创作带来了启发。在课余时间开设趣味剪纸俱乐部,开辟剪纸展览台,吸纳爱好剪纸艺术的学生们加入,让同学们自己通过对剪纸艺术的掌握和体验,对本土文化产生关注和认同。学员们在教与学中的身份的切换,也使他们对学习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消化、理解和运用,提升了他们对剪纸艺术的传播和讲授能力。

      同时,学员们还可以走入大学课堂,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与同学们一同聆听专业讲授,共享专业学习的方法和乐趣。专业老师们也有机会接触了这些民间的优秀传承人,与他们切磋传统艺术,学习宝贵经验,并向他们讲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鼓励他们为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协助建立理论知识系统等,提升其对专业知识的科学性、规范性认识,从而对自身所具有的传统艺术经验有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学院带领学员们参观剪纸艺术作品展、古生物博物馆、非遗基地等,深刻感受东北民俗文化传统,了解东北非遗深厚的历史积淀,饱含的民俗意蕴和蓬勃的生命意识。参观学院与中国•本溪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共建的教学基地,在“活态”的大课堂中,让学员们对东北剪纸艺术发展进行研究和实践,深刻挖掘和充分感受了关东风情剪纸艺术的人文历史价值和独特艺术魅力,其蕴含的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资源为培养项目带来可持续性发展性,并为培养项目的建设完善不断涌现新的知识源泉。

      学院利用设计类专业优势,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剪纸衍生品设计课程,与培养项目内容相匹配,带动学员们一同参与,积极开发剪纸衍生品,通过参与创意开发,使学员们在如何传承实践乃至创业等问题上,活跃了思维,开拓了思路,积累了经验,努力使学员们进入到由知识普及到技能培训再到学术传播,再到创新创业等更为深广的领域。而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提升了学员们创新创意思维,拓展了艺术创造力,让他们成为生活的创新者。

      学院在培养中强化创作,让学员们以东北地域风情为主题进行特色创作,并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辅导,在提升他们的艺术捕捉能力、造型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用实际创作鼓舞学员们在艺术上更加自信的传承创新实践。在经过指导后,修改提升的剪纸作品将选送美国、意大利展览,或为相关领域的论文成果,按国家艺术基金相关规定颁发结业证书。

      美术与设计学院努力为此次培训成功开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使学员们在大学校园里平等交流,自觉学习,树立信心,为艺术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磨练技艺,收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