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项目在我院开班
发布人:美术与设计学院  发布时间:2016-04-01  动态浏览次数:2

      3月30日,2016“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在沈阳师范大学隆重开班。辽宁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纪元、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秋、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刘蕾、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大超、学科与科研处处长邵永运、美术与设计学院领导及全体培训班老师、学员、师生近500人参加了开班仪式。王纪元处长与学校王大超副校长共同为培训项目揭牌,标志着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积极结合专业特色,以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为着眼点,在国内高校首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剪纸衍生品设计课程,通过建立剪纸实践基地与民间传承人教学互动将非遗培训引入校园,是在不断完善非遗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基础上,发挥高校教育传承力量,凝集东北地区非遗文化资源,汇聚优秀非遗传承人群智慧,利用高校的学术优势和文化优势,探索东北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模式,探索东北地区非遗文化传承方法和途径,探索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文化作用和社会作用,能够在东北地区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做出表率。

      在此宗旨下,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在培训中创新设计学习实践课程和交流传习内容。通过学习,学员们一方面加强剪纸艺术的文化认知、技艺水平等传承能力,另一方面对新时期非遗传承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有益尝试和实践。帮助他们从剪纸实践者向文化持有者和传播者转型,使他们在传承剪纸技艺之外,能普及和传承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传承人学员中,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5人,具有省级项目的传承人17人,国家级民协会员3人,省、市民协会员10人。培训内外,各级传承人之间能学习切磋、研讨交流,国家级传承人的传递、带动,省市级传承人的分享、回馈,每一个传承人身上都承载着的使命和价值,更让整个培训学习过程也饱含着传承意义。培训教师集合了东三省的优秀老师、学者及继承人,通过技艺培训、风格鉴赏、采风创作、展览展示等形式进行教学,帮助学员们在学习中突破传承瓶颈,激发传承活力,创新传承内容。

      学院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著名教师、学者莅临培训班指导,他们结合中央美术学院两次非遗研培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与培训师生们展开丰富的交流和互动,使他们获得专业性高,针对性强的指导,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增强了传承人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对传承才能和潜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和评估。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教授受邀对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文化讲座和学术指导。乔晓光教授与师生们共同探讨了如何让非遗传统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非遗技艺与文化记忆两方面的交接。他从“三知:知情、知艺、知辨”的教学方针出发,对培训提出了“既为民族传承,又为生活创新”的教学思路,使学员们受益匪浅。学院邀请了国内在剪纸艺术领域的优秀继承人进行亲身示范、交流、指导,使学员们生动鲜活的学习到了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经验,共同的身份也使他们增强了自我认同,坚定了坚持传承的信心。

      学院带领传承人们参观剪纸艺术作品展、剪纸园、非遗博物馆等,领略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风貌,深入感受非遗,了解东北非遗深厚的历史积淀,饱含的民俗意蕴和蓬勃的生命意识。剪纸这一关东大地生动的民俗符号和文化传统,流传面广,数量大,样式多,基础深,为传承人不断增强传承能力和学校开展非遗相关专业建设,及进行非遗培训提供了独特的丰富的物质基础。

      学院利用设计类专业优势,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剪纸衍生品设计课程,带动传承人们一同参与,积极开发剪纸衍生品,通过参与创意开发,使传承人们在如何传承实践乃至创业等问题上,活跃了思维,开拓了思路,积累了经验,努力使传承人进入到由知识普及到技能培训再到学术传播,再到创新创业等更为深广的领域。

      此外,为让传承人们在教学中认识到自身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坚持传承的意义。并推动剪纸艺术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使大学生们对本土文化产生关注和认同,学院邀请他们走上大学讲台为学院各个年级的学生们讲授自己的传统和技艺,为学生打开了一个鲜丽的民族的艺术新天地,来吸引学生关注剪纸文化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和艺术灵感,让学生们零距离的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也为学生们的艺术学习和创作带来了启发。

      同时,继承人还可以走入大学课堂,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与同学们一同聆听专业讲授,共享专业学习的方法和乐趣。专业老师们也有机会接触了这些民间的优秀传承人,与他们切磋传统艺术,学习宝贵经验,并向他们讲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鼓励他们为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协助建立理论知识系统等。

      美术与设计学院努力为此次培训成功开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使传承人在大学校园里平等交流,自觉学习,树立信心,为东北地区文化性发展培养人才。也将以此为契机,将非遗文化作为大学新的知识资源和实践的文化艺术类型的课程,探索发展非遗相关专业学科,为非遗文化提供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探索创建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模式,不会让非遗只成为短期的项目培训失去延续性和完整性,进入教育传承的常规渠道中互补互惠。